寒夜骤临水管险情,七旬独居老人束手无策。一通跨越十年的求助电话,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紧急驰援,一次细致入微的暖心守护——在雁石发运站,“雷锋小站”以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守护,将敬老初心化作具象的温暖,为退休老职工筑起一道坚实的“幸福防线”。时值重阳佳节将至,这场深夜里的抢修故事,再次见证了这群志愿者“有呼必应”承诺,也折射出这座小站跨越时光的温情力量。
水管突裂,十年号码成“救命符”
“噗——”10月20日19时30分许,雁石发运站退休职工李阿姨家中,一声刺耳的闷响划破夜的静谧。正俯身洗漱的她,只见卫生间墙角的水管接口骤然崩裂,湍急的自来水如脱缰野马般喷涌而出,水花四溅间,积水短短几分钟就漫过门槛,沿着地砖缝隙向着客厅蔓延。年近七旬的李阿姨腿脚早已不灵便,子女又常年在外奔波,望着不断上涨的积水在屋内肆意流淌,老人急得额头冒汗,双手紧紧攥着衣角在原地踱步,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。慌乱中,指尖触碰到手机屏幕,脑海中闪过一串熟记于心的数字——那是她存了十年的“雷锋小站”联系电话,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,老人颤抖着按下拨号键,沙哑的嗓音里满是无助与焦虑。
志愿红,十分钟抵达的“定心丸”
“您别着急,我们马上出发,10分钟内到!”电话那头,传来志愿者沉稳有力的回应,如同一束光穿透夜色,瞬间稳住了李阿姨慌乱的心绪。
放下电话,“雷锋小站”的三名志愿者立即拎起沉甸甸的工具包便冲出门外。推开门的刹那,眼前的景象让几人不由心头一沉:卫生间积水已没过脚踝,冰冷的水顺着门缝往外渗,墙角处仍有水流汩汩涌出,志愿者们来不及擦一把汗,麻利地挽起裤腿就扎进水里分工行动。一人快步找到总水阀关闭止水,两人蹲在水里借着手机闪光灯仔细查看管道破裂情况。微亮的光柱在水汽中晃动,照亮了紧张的抢修现场。
匠心抢修,把安心刻进细节里
狭小的卫生间里,水汽混着汗味弥漫开来,朦胧了视线,也模糊了额角的汗珠。志愿者小林半跪在积水里,裤腿早已湿透贴在腿上,一手牢牢固定住晃动的管道,一手紧握扳手,对着锈迹斑斑的旧接头缓缓发力,锈渣顺着管道缝隙簌簌落在手背、袖口上,他却浑然不觉,目光始终紧锁接口处,生怕用力过猛损伤周边管件。
“慢点拧,先清掉锈迹再卸。”旁边的同事低声提醒,两人配合着用抹布擦去锈迹,一点点将旧接口卸下来。更换新管件时,他们特意在接口处仔细缠了两层防水胶带,每一圈都拉紧压实,安装完毕又反复用手按压测试,确认无缝隙、无松动,才稍稍松了口气。一个多小时后,随着总水阀缓缓开启,新管道稳稳淌出清水,再无渗漏痕迹。但志愿者们并未立刻离开,他们拿起拖把,顺着积水蔓延的轨迹仔细清理,不放过任何一处水渍;又逐一检查了厨房水龙头、阳台水管的状况,确保再无隐患后,才放心地收拾工具。“有事随时打电话,我们24小时都在。”临行前,志愿者们再三叮嘱李阿姨,话语里满是关切。
接力守护,让雷锋精神暖桑榆
“老同志们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发运站的建设与发展,守护他们的晚年生活,是我们后辈应扛起的责任,更是企业担当的应有之义。”该站站长谢正文的话语,道出了“雷锋小站”这份坚守的初心。
时光回溯至十年前,为了让退休职工安享晚年,该站组建了“雷锋小站”。从此,一批又一批青年职工接过服务接力棒,把老人的事当成自家事,小站便成了退休职工的“暖心娘家”:帮老人水电维修、陪空巢老人唠家常、给行动不便的老人代购药品……十年光阴流转,小站的志愿者换了一茬又一茬,但“有呼必应、有难必帮”的承诺从未改变,“敬老爱老、无私奉献”的精神始终传承。
从晨光熹微到夜色深沉,从日常维护到应急抢修,“雷锋小站”始终以行动传递温暖,志愿者们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,把贴心服务做进了老人们的心坎里。这场深夜抢修,只是“雷锋小站”十年服务画卷中的一隅剪影,却让“家”的温暖在指尖传递,让雷锋精神在岁月流转中愈发醇厚。值此重阳将至,这份跨越十年的守护,早已穿越简单的志愿服务,化作矿山之上最动人的敬老风景,更诉说着新时代矿山人的责任与温情。(黄云燕)